子女負面情緒 家長同理回應
撰文:婚姻及家庭治療師
兒童遊戲治療師 李慧
我不時聽到朋友或家長提出疑問,說他們都曾經運用同理回應的方法,來回應孩子的感受和需要,但始終未能有效處理子女的負面情緒,孩子的脾氣和行為問題也沒有得到改善。當我再追問他們當時是如何回應子女的情緒時,他們普遍會有以下的回應。
例子一:安慰孩子
孩子不滿意自己的表現而開始發脾氣時,父母回應:「你毋須這麼生氣,你這個年紀能有這樣的表現,其實已經做得很好。再者,你盡了力便是了。」顯然父母是想安慰孩子,也希望藉著肯定他們的努力和表現,令孩子可以釋懷。
可是孩子當下的失望和沮喪的心情並未被看見,孩子心裡可能更感到深深不忿,就是「明明自己盡了力,又在父母眼中做得好,為何仍未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結果呢?」因此,要更貼近孩子經驗,父母可以同理回應:「我看到你很生氣,因為你已經很努力,很希望達到你的目標,可是結果事與願遺,你一定很失望。」
例子二:舒緩孩子緊張情緒
孩子很想參加同學的生日會,但又很害怕面對人多的環境,因此在生日會中表現退縮,父母回應:「你不用害怕,他們都是你熟悉的朋友,大家都會很樂意和你玩,你可以嘗試主動去和他們打招呼。」
在這個例子中,父母是希望利用理性和客觀的情況說服孩子,並提出一些建議,以減輕孩子的焦慮和不安。父母雖然有良好願望,但同時亦傳遞了另一個訊息,就是孩子的反應過大,他是沒有必要感到害怕的。孩子也會因此否定自己的感受,這不但無助於建立兒童的安全感,反而令孩子不再信任自己的感覺。
要幫助孩子舒緩害怕的情緒,父母可以回應:「你看來很害怕人多的場合,這會令你感到有點不安,我們可以先坐在一旁,等到你覺得舒服和自在一點時,我們再過去和同學玩。」
事實上,同理回應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,孩子的每一個片刻都在經歷不同的事情,亦會產生不同的情緒變化,父母運用同理心回應孩子的感受和需要,目的並不是要改變孩子的行為,而是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,他們是可以信賴父母,並在父母身上建立正向自我價值和安全感。因此同理回應並不單單只是一種育兒技巧,更是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態度,就是願意放下成年人的眼光,用心去進入孩子的世界。